如今電子書泛濫,有多少讀者還有做閱讀筆記的習慣?
現(xiàn)在,電子閱讀占了日常閱讀很大的比重,其便攜性和隨意性讓讀者可以走到哪看到哪,但是也越來越多的讀者不再有做閱讀筆記的習慣,多了份快餐文化,少了份靜心思考。老祖宗常說: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’,其實不論時代怎樣變化,自己寫下的字和記下的知識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,影響深遠。那么,各位讀者朋友常用什么方法做讀書筆記呢?
如今電子書泛濫,有多少讀者還有做閱讀筆記的習慣?
一、索引法
將自己精讀、泛讀的書名、作者、出版社名稱等信息總匯記下,編成目錄格式,方便日后查閱回顧。
二、符號法
在閱讀過程中用符號在書上標注出內容的要點、難點等,這既是對文字的思考、分析、總結的過程,也為日后重新翻閱作提示。常用符號諸如單線、圓圈、斜線、問號之類,當然更多的讀者都有自己獨特的符號標注,你的特色符號是什么?不妨拿出來分享一下。
如今電子書泛濫,有多少讀者還有做閱讀筆記的習慣?
三、批注法
這是讀者在閱讀時在書中空白處加注相關解釋和評語之法。批注靈活多樣,可以是對詞義的理解,句義的分析,段義的概括,表現(xiàn)手法說明,也可以是自己的聯(lián)想,心得等等。
四、摘錄法
讀者經常在閱讀后會把認為有重要價值的內容原文抄錄下來,如名言警句、公式、數(shù)據、典故等等。摘錄用活頁紙或者卡片會更好,方便保存和翻閱。如著名作家姚雪垠寫《李自成》,前期閱讀歷史書籍所積累摘錄卡片就多達兩萬張。
如今電子書泛濫,有多少讀者還有做閱讀筆記的習慣?
五、評薦罰
讀者在讀到精彩有意義的文章時,可寫評論文章推薦他人閱讀,形成共同讀書、互相討論的風氣。
六、心得法
也就是讀后感,讀者將自己的讀書心得寫成短小的文章、札記、隨筆,既可以鞏固和提高閱讀效果,又可以形成自己的閱讀成果。它是讀者閱讀、思考、寫作有機結合的產物。如恩格斯在研究自然辨證法的時候就寫了170多篇札記,發(fā)表后也成為經典。
如今電子書泛濫,有多少讀者還有做閱讀筆記的習慣?